設計是一個形似中國傳統編鐘、立體三維的大篆體“樂”字造型,以此體現出中華音樂文化的源遠流長,突出了中國音樂金鐘獎的鮮明主題。同時“樂”字也表示“歡樂”,寓意音樂為人民群眾的生活帶來歡樂。 經過近一年的征集、評選,中國音樂最高獎“金鐘獎”的統一標識最終選定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裝潢藝術設計系研究生王鵬的方案,他將獲得10000元獎金。 金鐘獎標識從入圍到最終定稿,修改時間長達兩周。廣泛征求了中國音協及廣州地區各方面專家意見,前前后后僅修改稿就拿出了20個。其中,省委常委、廣州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林樹森三次親自給出修改建議。 第一次點撥:“樂”字用篆體 廣州市文化局宣傳處處長溫朝暉介紹,最初,中國音協及廣州地區各方面專家、領導們經過嚴格評審選擇了王鵬的設計作為10個入圍獎的第一名,并將設計方案進行修改后呈交林樹森。林樹森看后對設計方案的整體創意給予肯定,但同時提出,“樂”字僅與繁體漢字寫法同構,難以體現出中國音樂源遠流長的深厚底蘊,建議用比繁體漢字早得多的篆體字作為構圖的基礎。 第二次點撥:小篆改為大篆 作者頗受啟發,馬上按照這個設想進行了修改。新的設計圖出來之后,專家們感到相當驚喜:方案看起來更加大氣、莊重,且古色古香,頗合金鐘獎提倡“黃鐘大呂”高雅音樂的主旨。林樹森看了修改后的方案提出,這個設計用的是小篆,如果用更早的大篆,效果會更加完美。作者為此又進行了第二次的修改。 第三次點撥:筆畫拐角用圓角 經過兩次修改的設計方案又一次送到林樹森手中。他認真細看后再次建議:設計中“樂”字的筆畫拐角處不要用直角,而要用圓角,這樣看起來圓潤大方,更加大氣,也擺脫了用直角看起來像“美術體”的毛病。為了讓自己的想法表達得更清楚,他索性用鉛筆親自畫了一張草圖,從筆畫、結構、造型上都進行了詳細修改。王鵬根據草圖僅兩天便拿出最后方案,并順利獲得通過且受到好評。 看著修改后的最新方案,王鵬連聲稱好,并說:“真沒想到廣州市的領導對我的方案這么重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