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04年10月10日-11月19日 地點:中國北京·國家博物館 時間:2005年01月20日-2005年02月20日 地點:中國深圳 主辦: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 法蘭西共和國文化通訊部 法蘭西共和國外交部 承辦 :中外文化交流中心 RGC有限公司 概況 《法國時尚100年》將于2004年10月10日至11月19日在中國國家博物館舉行。作為“法國文化年”在中國開幕的重要項目,這次展覽將向中國公眾展示體現了法國文化特質、濃縮了百年法國設計歷史的精華。 從規模上看,這個展覽是在中國舉辦的外國藝術展覽中最大的一個。220余件作品將占據國家博物館3600平米的展場,作品類型涵蓋了設計藝術的主要種類,包括建筑,從自行車、汽車到飛機、火箭的交通產品,從家具、器皿到電器等工業產品,也包括從香水、箱包到鐘表、玩具等日常用品,更包括時裝、運動服裝這個設計中的大項以及廣告設計等視覺傳達作品。展品來自蓬皮杜中心、奧塞博物館、30年代博物館等眾多重要的博物館的收藏,它們匯集而成法國向世界第一次大規模展現的設計專題展,可以將其稱為“世紀之鏡”:既反映了法國社會從近代走向現代,從現代走向當代的文化變遷,也反映了法國設計領域的文化承傳、探索與創新、更反映了設計與人、設計與生活的密切關系,呈現出法國設計獨特的文化內涵與品格。 從1899年問世的雷諾牌A型無馬載人車到今年剛剛推出的雪鐵龍空中夢幻概念車,從1900年代表了新藝術風格的巴黎地鐵站入口到協和號飛機和阿里亞娜火箭,從1904年出品的卡地亞腕表到1994年的瓷質收音機……展覽匯集的設計原作、模型和圖片構筑成一個視覺斑斕的豐富結構。那些出自世界著名設計師、藝術家、建筑師之手的“第一個”創造,提示了法國設計不斷推陳出新的思想與觀念、技術與材料,闡釋出法蘭西民族在整個20世紀和面向未來的文化理想與生活態度。 中法雙方策展人將全部作品編排成歷時性和專題性相結合的立體結構,使觀眾能夠清晰地了解法國設計走過的歷程,體會設計名家在創造上的文化依據和個人風格。對于中國設計界的專業觀眾,無疑是一次認識與研究法國設計學術特征的極好機會;對于廣大普通觀眾,則將是一次走進法國設計世界、感受法蘭西文化風情的最好體驗。 展覽主要內容 展覽的全部作品按照時間和類型分為5個部分和兩個專題。 1、世紀之初的設計(1900—1924) 1900年在巴黎舉辦的世界博覽會,是法國跨入新世紀的象征。這個展覽的第一件作品即是由赫克托·吉馬爾設計的地鐵入口,其以華麗柔曲的植物紋樣以及花型,彰顯了世紀之初的“新藝術運動”的潮流。在設計領域中的法國本土流派開始出現,南錫流派于是出現了,主要代表人物是道姆兄弟、馬諾雷勒和普盧維等設計師,推進了設計的法國風格,并體現在要將法國塑造成全世界最懂得生活藝術的“裝飾藝術聯盟”的理想上。最早問世的幾家如卡地亞、香奈爾和路易 •威登等高級品牌,又進一步強化了這一形象。但新的創意不止于此。在地面奔馳的有雷諾汽車,在空中翱翔的則有瓦桑兄弟和山度士·杜蒙等發明或駕駛的早期飛機。設計師不斷地嘗試創新,挑戰技術極限,并且大膽地投入征服其他尚未開發的領域。 在二十世紀早期的設計領域中有許多典故值得品味,極具奢華卡地亞(Cartier)腕表的產生就象一個傳說:故事發生在馬克西姆(Maxim)高級餐廳的晚餐時刻,億萬富翁同時也是飛行家和飛機制造商的巴法混血兒艾伯多·山度士·杜蒙(Alberto Santos-Dumont),對于每一次降落時就弄丟或打破他心愛的懷表感到不勝其煩,于是向他的珠寶商朋友路易·卡地亞(Louis Cartier)求救:“路易,我求求你為我發明一只不會脫落也摔不破的手表吧!”于是乎,第一只運動與社交兩相宜,充滿冒險感與創意的腕表——卡地亞腕表誕生了。同樣,人們一般只知道米其林以制造最優質的輪胎而享譽全球,可這次展覽中的米其林卻以另外一種姿態矗立在人們的面前,那就是米其林地圖與公路指南,它以權威和新穎的方式回答了人們外出旅行中常見的問題。直至今日,它仍然是一本簡單、清晰易讀和高效率的地圖典范。在這些充滿想象力的作品中,可以看到法國設計面向20世紀的探索姿態。 2、現代化的發明(1925—1949) 20世紀已過了1/4并經過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洗禮,在這樣的背景下,1925年的世界博覽會在巴黎開幕。盡管表面上一如既往,然而一切已不可同日而語。傳統與現代的沖突與整合運動開始了,出現了百家爭鳴的景象,博覽會結束后,柯布西耶(Le Carbusier)、馬萊史提文斯(Mallet-Stevens)、查里奧(Chareau)、艾琳·格瑞(Eileen Gray)于1929年初夏成立了“現代藝術家聯盟”(UAM),這個組織創造了以謹慎、嚴謹、高貴和創新為主要特征的法國現代風格。1927年6月剪彩的法蘭西島號達飛客輪,被稱為“大西洋和平路”,其嚴謹、開放的設計風格代表了法國現代運動的經典風格。 第一次世界大戰激發了人們對科技的探索精神,通訊業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LTM電話一經問世便成為現代法國家庭必不可少的設備。隨著現代化進程的加快,家用電器設備逐漸進入了尋常百姓家。1930年,由布羅尼工作室設計的鋁制電熱器徹底解決了烹煮的問題。1932年讓·曼特勒特發明了家用小絞菜機,替代了過去以手工壓碎研磨的傳統方式,而把蔬菜絞碎,使繁雜的家務勞動變得更為簡單,體現了現代人對方便快捷生活方式的追求。 3、休閑與消費時代(1950—1979) 從第二次世界大戰陰霾中走出來的法國人,放棄了過去溫馨甜蜜的家庭生活,開始了更為理性化的時代,設計開始于工業化大生產的進程有機結合。1948年由工程師安德烈• 勒菲弗和造型設計師弗拉米尼奧 •貝克斯托尼共同研究的2馬力雪鐵龍轎車出現在該年汽車大展上,銷售量一路攀升,并且直接影響了同時期轎車的設計風格。家用電器的發展速度也日漸加快。從Novex Siebert熨斗到鬧鈴收音機,各式各樣的產品充斥在生活中各個領域,還有引領時裝潮流的先鋒設計師克里斯汀·迪奧又使精致奢華的服飾及飾品,重新回到女士的生活當中。 建筑的現代步伐日益加快,創新成為時代的主題。1977年正式對外開放的蓬皮杜中心集中體現了休閑與消費疊合的兩元文化特色。此后的20年,如雨后春筍般出現于法國各地的博物館、戲劇院和音樂廳等文化機構,更加確立了這種走勢,也成為法國新建筑學派風格的最佳見證,而努維爾、貝洛和保桑巴克等風格則成為世界建筑的典范。 快速發展的工業化進程使人們的生活有了日新月異的變化。香奈爾的時裝以其精良的做工和突顯高貴氣質的特征受到朝氣蓬勃的現代女性的青睞。現代人的主要娛樂設備——電視機已經成為大眾化的商品。由夏爾波諾設計的電視機在1958年與公眾見面,就是這臺以木材、塑料、玻璃和金屬為材質制成的電視機改變了人們過去的生活方式。同時期的家具設計風格也逐漸藝術化、合理化,新的設計理念如雨后春筍一樣大量出現。藝術家貝爾納 •蘭西雅克(Bernard Rancillac)于1960年設計一張造型奇特的椅子,有一根喇叭狀的管子和兩個耳朵,給它起為“Elephant”,并且采用了塑膠作為原材料,使椅子坐起來更為舒適,符合現代人崇尚休閑的心理特征。 4、創造者的年代(1980—2000) 科學技術在當代社會中扮演了越來越重要的角色,設計藝術的發展空間也日益擴大,逐漸滲透到高科技領域。科學技術與設計藝術的結合得更加緊密。從巴蒂斯卡夫(Batyscaphe)潛水艇到1979年阿里亞娜(Ariane)系列運載火箭的升空,從設計師馬阿塔利 •克拉謝特(Matali Crasset)、拉迪設計組(RADI Designers)等的家庭式幽默設計到法國電力公司和斯奈克瑪公司提供的高新科技,使法國的設計在以科學為先導的前提下也不失溫婉的人文特征。 5、面向未來(2000年——) 人類文明前進的腳步不會停止,法國人也不會放棄對浪漫與舒適的追求。為此,他們為未來制定了宏偉的計劃。2007年將落成的布利碼頭博物館(Mus du quai Branly)是雅克 •希拉克總統倡導的項目,將收藏亞、非、拉、美及大洋洲的文物。總設計師讓 •努維爾決定將博物館建在塞納河弧形的西岸,因為在這里可以充分利用空與實的搭配,產生虛實相間的藝術效果。 專題之一:文化建筑30年精萃 沒有任何設計比建筑更集中地體現了人類的文化理想、藝術智慧與科技水平,特別是它們三位一體的集合面貌。19世紀的巴黎城因建筑的繁盛而享有“花都”的美譽并令整個西方世界為之傾倒。埃菲爾鐵塔作為現代建筑的先知至今仍然是巴黎城作為“世界之都”的名片。但是,法國建筑從現代到當代的發展繼續書寫了它的榮耀,特別是在品質的內涵上成為20世紀世界建筑史上獨特的篇章。在某種意義上,建筑是最大的設計。因此,在本次展覽中,策展人精心挑選的一組建筑便成為又一道法國風景線。為了突出展覽的文化氛圍,這組建筑選擇的是最能吸納法國乃至世界公眾的近30年著名的“文化建筑”。 這組建筑由近20張建筑及相關圖片和10個模型組成。特別是精藏于各博物館的建筑模型是觀眾平時不易看到的建筑師“手本”,它們包括1977年落成的蓬皮杜中心,1995年落成的巴黎音樂城,1989年落成的盧浮宮金字塔,1997年落成的法蘭西國家圖書館,1994年落成的電影博物館以及將于2007年落成的亞洲、非洲、大洋洲和美洲藝術博物館等。 這些建筑的精萃提示了法國文化建筑30年中兩條并行的主脈:一條是由創新觀念引動的反傳統設計,由皮亞諾和羅杰斯設計的蓬皮杜中心,在亮相巴黎的日子里,曾引起巨大的爭議,許多追求時尚的法國人也無法接受這個“肚腸露在外表”的工廠式建筑,但它又鮮明地反映了時代的新變,甚至可以視為60年代末期法國社會變革的視覺結果。后來,蓬皮杜中心成了各國觀眾蒞臨巴黎不能不造訪的文化中心,它集藝術收藏、展覽、圖書館、電影資料等的文化功能連同它本身每年吸引了600萬觀眾。與之相隔20年,由佩雷設計的法國國家圖書館(也稱密特朗圖書館)也是這樣,它由書本開合概念轉換的造型,在人們的爭議中成為塞納河畔的亮點。在夜間,它朝向河流的立面是兩塊面積最大的屏幕,和它的功能相吻合,發布著最新的圖像信息。將于2007年落成的布蘭利碼頭博物館是由現任法國總統希拉克倡議的在建項目,主要收藏展示亞洲、非洲、大洋州和美洲的文明與藝術遺產,它的落成將為塞納河流域增添又一新的文化景點。 當代法國文化建筑的另一條主脈是對舊建筑的翻修和改建,這也是建筑設計的另一種文化時尚。聞名遐爾的例子是座落于巴黎市中心塞納河左岸由舊奧塞火車站改建的奧塞博物館,它的藏品以印象派繪畫為著名。在“法國文化年”來到中國的日子里,一批印象派繪畫精品將首展于北京。在近30年間,波爾多市的原羊毛倉庫被瓦羅德和皮斯特改建為當代藝術館,里爾市的美術博物館,經讓·馬克·易波和米脫·維達爾之手煥發新顏,都是成功的例子。這兩股主脈相得益彰,展現了法國建筑設計迎合社會文化需求的發展路徑。展覽中這組作品,將作為天安門地區由法國建筑師安德魯設計的中國國家大劇院的補充知識,供廣大公眾理解法國建筑的文脈與情境。 專題之二:法國百年時裝集錦 和建筑一樣,時裝也是設計大家庭中的重要成員,而且因與人類生活與審美的關系更為密切而成為一個國家設計文化的象征。巴黎時裝就是法國時尚的代名詞。為此,本次展覽專辟400平米空間展出時裝設計,在一個長達40米的象征T形臺的玻璃展柜內,38款時裝將構成法國百年時裝設計的縮影。6個屏幕同時播放的時裝發布影片資料,烘托出法國百年時裝的歷史氛境。走進這個展廳,就如走到巴黎香舍麗榭大道,一眼全覽了大道兩旁的服裝名牌店的櫥窗。 從1900年的晚禮服帶出的古典向現代轉折的時裝風格開始,這個系列演繹了法國百年時裝的變遷;20年代實用價值在時裝上的體現,表現為華麗的裝飾讓位于明朗、舒適的款式;戰爭結束之后富裕生活的復蘇,在50年代的晚禮服上得到反映,高貴優雅成為突出的氣質。與此同時,個性的時裝風格開始盛行,著名時裝設計師的名字和時裝店的名稱成為不脛而走的“品牌”,克里斯汀·迪奧、皮爾·卡丹、伊夫·圣·羅朗以及路易·威登等將讓中國觀眾感到親切。問題不在于展示這些品牌的產品本身,而在于讓觀眾看到時裝與時代、時裝與文化、時裝與市場、時裝與品位之間的密切關系。 現代科學技術與法國文化氣質的完美結合使這次展覽散發出迷人的氣息,這是一個熔鑄著“大設計”理念的展覽。展覽詳實地反映了法國人一百年的生活狀態,是那么地真實親切,仿佛是一位年長的老者把法國百年設計歷史向觀眾娓娓道來,散播著經典文化的悠古氣息,閃耀著現代文明的科技之光。 這次展覽不僅為中國人民了解法國設計的先進技術和理念,也加深了兩國人民在內心情感上的溝通和交流。展覽位于天安門廣場的中國國家博物館作為舉辦場地,象征古老的中華民族正以博大的胸懷、開放的姿態面向朝氣蓬勃的現代文明社會,煥發出充滿動感的青春氣息。 展覽策劃人和特約撰稿人: 本次展覽由法方策展人瑞克·加德拉和中方策展人范迪安聯合策劃。 瑞克·加德拉(Rik Gadella) ,活躍于法國的著名策展人與藝術活動組織者,1986年創辦皮卡龍出版社,與著名畫家和攝影家合作出版了許多藝術家書籍,曾策劃組織巴黎國際藝術圖書博覽會、巴黎攝影展、20世紀設計展覽等重要展覽。 范迪安,中央美術學院副院長、教授,曾策劃《都市營造:2002上海雙年展》、第25屆圣保羅雙年展、第50屆威尼斯雙年展中國館,在法國舉辦的“中國文化年”中,策劃《東方既白:20世紀中國繪畫展》、《你好,中國!——中國當代藝術展》、《中國·想象:中國當代雕塑展》等重要展覽。 特約撰稿人:吉爾·德爾雷(Gilles de Bure),曾任法國《城市》、《全球》、《巴黎晨報》、《技術藝術》等報刊記者和文藝評論家,著有15本有關藝術建筑和設計的書籍,包括《城里的墻》、《當今法國家具》、《亞洲風格》等,擔任許多展覽的設計與顧問,現在巴黎國立裝飾藝術高等學校任教,曾獲2001年建筑學院建筑評論大獎,是藝術評論國際聯合會成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