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北京市政府規劃,在2010年前,首都將被建設成引導中國服裝業的5個中心:設計研發中心、流行時尚展示中心、精品名品商貿中心、信息發布中心、特色產業集群和產業鏈集成中心,成為繼巴黎、米蘭、紐約、東京、倫敦之后又一新興的世界“時裝之都”。5年后,北京能否真正與這些世界時裝之都比肩?帶著這個問題,筆者日前走訪了北京服裝學院的寧俊教授,服裝設計師楚燕、孫雪飛等有關人士。 ●巨大的市場購買力 北京是政治文化中心,流動人口多于其他城市,文化、科技、商貿等各類信息富集,潛藏著服裝經貿和消費的巨大市場空間,擁有全國頂尖級的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和北京服裝學院等專業學府。目前,北京擁有上千家服裝設計加工企業,年工業總產值超過130億元人民幣,原有大華、順美、威克多等老品牌進一步發展壯大,雪蓮、銅牛、紳士、李寧等新名牌層出不窮。此外,奧運會期間上億人次的國內外游客中蘊藏著巨大的服裝購買力。 據北京服裝學院對當地服裝市場作的調查顯示,北京品牌集聚效應明顯,在這里能購買到國內外幾乎所有的頂級品牌服裝。在對本市月收入5000元以上人士的著裝消費調查中發現,掏出1500元購買一件普通外衣的大有人在。“有一個法國人在上海生活過兩年,又在北京生活了兩年。他對我說,在著裝消費方面,北京追求品牌,不在乎價位高低,相反,上海人不太在乎品牌,追求漂亮又希望價位低。”寧俊說。 ●需更“本土” 北京是服裝設計和品牌推廣的重要窗口,一般知名品牌都要前來占領市場,再從北京輻射出去。許多中國服裝品牌的生產基地并不在北京,但為了服裝的設計風格更適合北京的市場和流行時尚,往往把他們的設計部門設在北京。楚燕提議說:“北京在建設時裝之都過程中,應該大力張揚傳統文化優勢,引導回歸傳統服飾文化,從而形成中國自己獨特的東方文化風格。” 有關專家認為,北京要真正成為時裝之都,必須努力培育本地品牌,在城市周邊建設相對集中的高檔服裝產業基地,為品牌企業提供發展空間。同時還要吸引國內外的著名服裝品牌的生產、營銷企業到北京落戶發展,調整和優化服裝流通的商業布局,積極與世界著名的大都市合作,建設具有拉動效應的全球頂級服裝時尚品牌街,對現有的商業設施進行調整和完善,進一步形成具有北京特色和現代氣息的不同時裝類別、不同功能、多種檔次的商廈、街區和分銷中心。 ●需更“時尚” 北京要建設與國際接軌的世界時裝之都,需要進一步提高市民的審美觀念和時尚理念。然而,市民缺少時尚感是北京成為時裝之都面臨的最大挑戰。 寧俊認為,服飾文化是構成城市文化形象不可或缺的要素,它能夠折射出更深層次的市民生活觀念。她說:“可以通過媒體引導市民的著裝意識,比如可以開辟電視欄目和報刊專欄介紹著裝的有關知識,潛移默化地提高他們的審美水平,引導他們去思考怎樣著裝才更美。” 楚燕則希望多搭建設計人才展示的平臺,為年輕設計師多提供包括設計大賽、時裝周等多種形式的發展和展示的機會,讓人們了解他們的設計成果和設計理念,讓更多前衛的設計成果和設計理念來引領北京的時尚。 孫雪飛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我們要利用媒體,讓市民們關心、參與服飾文化和流行時尚的建設。同時,政府應該自上而下地加以重視,對設計思想與設計成果給予尊重,并意識到設計藝術的重要性。以巴黎為例,早在17、18世紀,從國王到貴族,再到普通百姓都對著裝十分重視。這種傳統一直沿襲至今,聽說巴黎的旅游宣傳資料上介紹了兩個人,一個是巴黎市長,另一個就是巴黎的名流服裝設計師。” (CSC編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