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建筑方針是“安全、實用、經濟、美觀”,但是在近日舉行的工程科技論壇上,建筑專家指出,在許多地方,建筑界正以“視覺沖擊”為時尚,用不合理的結構,取得視覺沖擊。建筑學專家疾呼:“這種以浪費資源為代價、以視覺沖擊為建筑美的發展方向,不符合我國的國情,也不符合我國可持續發展的戰略。” 由于中國建筑設計、城市設計“市場”興旺,國際上一些建筑事務所紛紛來中國“ 搶灘”,甚至把中國作為“全世界新建筑的試驗場”。兩院院士吳良鏞說:“這些畸形建筑動輒花費十幾億、幾十億,請有關專家研究一下,中國是不是已經成為最大的建筑浪費國家?” 中國工程院院士江歡成指出,建筑不能以怪為美,以不合理為美。目前建筑界以不合理的結構,取得視覺沖擊的做法,其結果必然是耗費幾倍于合理的用量,并且建筑功能差、效率低、隱患多。 “目前由于公共工程的決策過程缺乏透明度,技術專家常常感到自己在各種壓力下孤立無援而難以堅守立場,使本來為確保科學決策而設置的各種評估程序流于形式。”清華大學建設管理系工程管理研究所副所長鄧曉梅博士認為,我國與發達國家公共工程建設程序的差距在于透明度、公眾參與度和問責度不夠。鄧曉梅建議在程序、信息和責任等三個方面增加透明度,“當相關專業技術決策咨詢人員知道自己的所作所為將直接展現給社會公眾并接受歷史的拷問時,就有可能從中獲得力量,從而頂住利益集團的壓力甚至是行政的干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