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日到5日,首屆中國國際動漫節在杭州召開,杭州成為海內外動漫業的焦點。據主辦方透露,直接參加各項活動的人數達到120萬人次,參觀動漫產業博覽會的人數達到12萬人次,總成交額3億多元,動漫會賺得“盆滿缽滿”。由于這次動漫節是廣電總局面向全國招標,所以影視動畫才是這次動漫節的主角。以往的動漫節,多半是平面媒體出版的漫畫唱主角,漫畫家們往往成為漫展吸引人氣的明星招牌。數字的繁榮似乎在向人們昭示著中國動漫業市場欣欣向榮的未來,但筆者認為,動漫節期間不惹人矚目的全國影視動畫工作會議,出臺了18條促進我國動畫創作發展的具體措施,才是這次動漫節最大的收獲,將會對中國動漫業產生深遠的影響。 在這次會議上,廣電總局對動畫片的播出作出新的規定,其中動畫片收視黃金時段必須播出國產動畫節目。這是廣電總局繼建立國家動畫產業基地,要求各地電視臺建立動畫頻道并規定播出內容的比例后,扶持國產動畫的又一個重磅炸彈。 據悉,目前國內共有北京動畫頻道、上海炫動卡通衛視、湖南金鷹卡通衛視三個上星動畫頻道,及50個播出動畫專業頻道,年需求量將達到100萬分鐘。廣電總局此舉可謂釜底抽薪,一步步地把國產動畫的市場需求硬性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是,除了央視、上海美影廠,三辰、金鷹卡通等少數機構外,國內的動畫企業大部分都不具有獨立創作能力,主要靠承接國外動畫片的加工為生。面對巨大的市場蛋糕,弱小的動畫企業們胃口再好,恐怕也難以“蚊子吞象”。 市場有了,只是產品稀缺。于是,這次動漫節的宗旨就是:促進國產動漫從加工轉向原創。其實,產品缺少的實質是人才缺乏、資金缺乏。 這次動漫節據說引資合作項目總投資約2.5億元。但是,人才招聘會卻遭遇難題,優秀的動漫人才實在是寥若晨星。由于動畫的生產源于漫畫制作,追根溯源,動畫人才的缺乏一定程度上也是漫畫人才的缺乏。但是,漫畫人的培養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除了美術功底,漫畫更需要思想和內涵。就像臺灣漫畫家朱德庸說的:“日本漫畫是重工業,不是手工業”,我們可以一下子把國內漫畫從手工業拉向重工業嗎?也許,電腦使漫畫的制作和傳播變得前所未有的方便,動畫業對漫畫業的依賴不再那么強烈,我們無需再重復日本動漫業走過的60年的漫漫長路,但我真的不愿意看到一大批商業味十足卻沒多少個性的快餐式動畫。那樣,再多的動畫頻道、再多的播出時間,在沒有觀眾的情況下還是無濟于事,最終電視臺也會獨木難撐。 不過,我真的希望我的擔心是多余的,市場經濟下對民族產業的政策扶持能否真正有效,這不僅僅是動漫行業的問題而已。 (CSC編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