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中國居住環境是如何演變而來?
我們生活在其中的社區應具備哪些品質?
我們如何參與美好社區的營造?
——史上首次,兩岸三地建筑師、規劃師、學者共同參與,探討這些民生問題,期待您的參與!
走向公民建筑
南方都市報“第二屆中國建筑•思想論壇”
主題:社區營造與公民參與
論壇時間:2009年12月7日
論壇地點:(上午9:00—12:30)深圳圖書館五樓報告廳
(下午2:00—5:30)深圳音樂廳五樓小劇場
學術召集人
朱 濤 香港大學建筑系助教授
學術主持人
梁文道 香港文化評論家、主持人
演講嘉賓
夏鑄九(臺灣) 臺灣大學建筑與城鄉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演講主題:小區營造與市民城市
黃聲遠(臺灣) 田中央建筑學校/黃聲遠建筑師事務所主持人
演講主題:夢想家園——新故鄉新地景
謝英俊(臺灣) 第三建筑工作室主持人
演講主題:互為主體的鄉村社區重建——鄉村建筑工作室在臺灣、大陸的實踐
阮慶岳(臺灣) 元智大學藝術與設計系副教授、作家
演講主題:社區營造與公民參與的實踐:以鳳山國際工作營為例
陳允中(香港) 香港科技大學社會科學部助理教授
演講主題:從小區抗爭到小區營造:香港經驗初探
盧端芳 悉尼大學建筑設計與城市規劃學院高級講師、建筑史學家
演講主題:1949年以來的中國住區演變
王 軍 新華社記者、城市建筑研究專家
演講主題:梁思成林徽因故居保護中的公民參與
劉家琨 家琨建筑設計事務所主持建筑師
演講主題:玉林頌——成都一個小區的自發演變
馮斐菲 北京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城市設計所副所長
演講主題:北京城鄉規劃公眾參與的實踐
一:論壇背景
“中國建筑思想論壇”期望能辦成一個真正激發人們建筑思考的論壇。我們期望能通過這個平臺,為促進中國建筑的發展,為推動中國公民社會在空間維度上的建設做出貢獻。
以“公民社會的推動者,公民意識的啟蒙者”為辦報宗旨的《南方都市報》,對建筑的深度關注始于2007年。
2007年12月,南都在深圳舉辦了“首屆中國建筑思想論壇”,開中國平面紙媒深度介入建筑領域之先河。該論壇主題為“中國當代建筑實驗與反思”,邀請了十四位中國優秀建筑師參與。將落腳點定為“反思”,奠定了該論壇“見證思想的力量”的基調。
2008年12月,南都在深圳舉辦了以“走向公民建筑”為口號的“中國建筑傳媒獎”。該獎項在兩岸三地引起廣泛關注和熱烈討論,也被建筑界譽為當下中國最具社會意義的建筑獎項。在近一年的時間里,該獎項除了《南方都市報》、《南方周末》、《新周刊》等社會媒體有大篇幅報道外,還有十余家建筑雜志推出“走向公民建筑”特刊或報道。“公民建筑”在2008、2009年,成為建筑界的一個新的熱點名詞。
至此,南都形成了清晰的運營思路:逢單年舉辦“中國建筑思想論壇”,逢雙年舉辦“中國建筑傳媒獎”。在2009年12月,南都將在深圳如期舉辦“第二屆中國建筑思想論壇”。
2009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周年。圍繞著這個紀念日,全國各地展開了多種多樣的紀念和慶祝活動。大多數活動將重點放在對各種重大歷史事件、豐功偉績和輝煌成就等的頌揚上。有別于此,南都的“第二屆中國建筑思想論壇”將主題定為一個非常具體,且直接關乎民生的話題——“社區營造與公民參與”。
二:論壇主題——社區營造與公民參與
社區通常指若干社會群體或社會組織,根據一套規范和制度,按照某種空間方式,聚集在某一地域里,所形成的一個生活上相互關聯的集體。可以說,在一個公民社會里,公民們得以聚集在一起生活的一個基本社會和空間單位就是社區。我們看到,在當下中國,在越來越多的關于城市、居住的討論中,“居住小區”的概念正在逐漸被更具綜合性的“社區”概念所取代——社區不光牽涉到作為硬件的空間打造,還直接關聯著作為軟件的良好社會關系的建設,它兼具空間和社會的雙重意義。
本屆論壇想著力探討的是,在當下中國的社會狀況下,一個良好的社區在社會關系和空間配置上應具備哪些品質?在社區營造中,如何才能實現這些品質?社區的主體——居民們能在社區營造的過程中扮演什么積極的角色?社區空間的設計師——規劃師和建筑師們,能否既通過精湛的專業技能,協助打造出高質量的社區空間,又憑借對空間政治、經濟的深刻理解,在政府、開發商、居民等多種社會力量間積極調節、斡旋,以技術專家和公共知識分子的雙重身份,幫助公眾伸張他們的空間權益?從更廣義上來看,公共媒體、各種社會服務人員,以及公民們,如何能通力合作,為探索出既符合中國國情,又豐富多樣的社區營造模式,作出各自的貢獻?中國的高密度社區構建經驗可否對世界(尤其是發展中國家)城市環境可持續發展的探尋有所啟迪?
特別提醒:
中國建筑•思想論壇為公益論壇,免費入場。座位有限,可提前預定。
預定電話:(全國)4008866166;(深圳)0755-83325000
全天參與論壇有精美禮品贈送;參與互動可得梁文道最新著作《讀者》(簽名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