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偉
吉承
這個儀器體型還沒有鼠標大,但功能卻不容小覷:用雙手握住它的兩翼,便可以量測您的心跳次數、現在所承受的壓力大小、心情狀況的好壞及您的心電圖是否有了變異、并能領導您用科學的方式舒減壓力。 (深圳華得電子)
朗·納巴羅
許禮賢
郭顯君:
曹敏
呂永中
設計師是創意產業的靈魂,這是這個產業的魅力之處。所有的理念,無論是積極的、叛逆的、高貴的、草根的、時尚的、傳統的……設計師們為此付出的掙扎、不屈和努力,都是為了一個目的:讓生活更美好。在這個風云際會的年代,全球設計界都在渴望聽到當代中國設計師的聲音。
北京 徐文愷: 化解人與機器的矛盾
在中國冒起的眾多多領域年輕藝術家中,徐文愷的藝術作品同時觸及現在與未來,無論是利用多個熒幕的錄像裝置,或一個仿似抽象油畫Pac-Man迷宮的漸變數字景觀,徐文愷的作品都一直在探討人類和科技之間不斷改變的關系。
創意理念:“我的作品有很多不同的風格。首先是計算,就是用電腦程式來顯示影像。這個影像可以是抽象或實在的。第二是建筑的計算。第三是關于數字的儲存和它們的值位。我想我跟中國其他想透過自己作品來呈現社會現象或自己想法的藝術家不同。我比較會關注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和新的生活方式。”
B6:給音樂加點哲學
B6是位以上海為根據地的30歲音樂制作人,其音樂結合了synth-pop、環境音樂、極簡音樂和dance-floor tech-house,不過這些標簽似乎都不能準確形容他音樂的獨特之處。他被稱為中國獨立音樂先鋒之一。
創意理念:“目前聽眾只能夠透過兩個途徑去聽新音樂,但這不足以讓我能表達我的想法。我需要更多的渠道去表達我的音樂,讓聽眾聽音樂時能有各種不同的體驗。而這也想在這些工具里加入哲學元素,比如時間與空間的概念。”
李輝:物料帶來靈感
李輝,概念藝術家,利用燈光和激光來創造一些把時間與空間重新界定的壯觀裝置。結合復雜的機動設計和他與生俱來的詩意,李輝把空間和光線發行成一個超乎想象的超現實空間,這使他成為中國當代的先鋒。
創意理念:“我的想法是,我相信沒有什么不可能的。人們問我如何克服技術問題,比如材料和醫學方面,不過我只是先去做。當我遇到問題,我試著用不同的方法去解決。如果你知道你想要什么,沒有什么能打敗你。這就是推動我的信念。我開始利用不同的設計元素,從而得到機會去認識各種材料,我會受各種物料啟發,大部分時間,我的設計都是基于物料帶給我的靈感。”
雷磊:挖掘自己
雷磊活出了自己的夢想。無論是說唱、畫畫、做動畫,還是搞設計,他都可以隨時隨地,隨心所欲。他形容自己是“一個說動畫語的小孩兒”,這位北京藝術家的作品充滿了年輕人的熱情、充滿了溫暖、色彩和情感以及奇怪的幽默感。他既成功又大方地沖破了創意和商業的分隔。
創意理念:“在結合藝術和音樂方面,我想主要的概念是free style——只要我們想做的都能做。我只是想很即興的播放動畫,當人們越來越興奮,我們再加入音樂。當人們放松下來,我們再放另外一個動畫。”“很多大學生覺得自己是藝術家了,只是因為他們從外國網站上找到了什么新東西,然后去模仿。他們說自己是藝術家或者設計師。對我來說,我無法忍受這種態度,但坦白說,我也是他們中的一個。我覺得這些年輕人應該去挖掘自己,很多年輕的藝術家和設計師只是簡單地跟隨潮流,一旦潮流消失,他們不探索只能完全推動創意能力。”
[Page: ]
上海 吉承:顛覆的中國元素
呂永中:以無形喻有形曹敏:概念車也要美感
吉承,生于1976年,一位植根于上海本土的年輕女設計師。她的設計往往顛覆中國傳統風格,又將中國元素與優雅,嬉皮混合在一起,創造出獨特的風格。
曾求學于意大利米蘭“Marangoni”著名的時裝設計學院的吉承,先后擔任“Basic Krizia”和“Missoni Sports”兩大品牌在香港的設計師。之后作為意大利女裝品牌“D’A”的視覺藝術總監,她在品牌經營和拓展中獲得了很高的贊譽。這些經驗讓她更加堅定了走設計這條路的信心,同時也渴望有更廣闊的舞臺和空間來展示個人的設計才能。于是在2002年,她創建了自己的品牌“La vie”,一個將中國元素與西式裁剪及東方人少有的幽默風格融合的品牌,受到了許多特立獨行,追求自由與時尚的女性的偏愛。
呂永中:以無形喻有形
呂永中,1968年出生,畢業于上海同濟大學,留校任教逾18年,長期致力于空間及家具設計。半木品牌的創始人,上海家具設計專業委員會副主任,中法合資唯品設計董事長及設計總監。
多樣化的經驗來自于對傳統中國文化根深蒂固的景仰以及在實行與闡述當代設計時提出的特殊論點。曾應邀參加荷蘭設計周,愛馬仕品牌中國地區櫥窗設計特邀藝術家,2009德國IF大獎中國區特邀評委,應邀參加2010年米蘭設計周,其作品獲得多項獎項,并于中國內外的媒體報道當中被喻為作為中國獨創設計力的代表。
呂永中說,他對作品中的每個細節,從材料到表現手法都進行了思考,既要讓每個細節都呼應某個特質以回應各次活動的命題,同時又要堅持自己在“半木”中”半”字的理念——給人一種適當的提示,適當的有所指,剩下的那一半等待著參觀者來完成。為此他選擇了中國傳統書畫中“以無形喻有形”的意境營造手法。
曹敏:概念車也要美感
曹敏,浙江湖州人,1991年進入上海交通大學工業設計系就讀,主修產品設計。現任泛亞汽車技術中心有限公司設計部前期設計主設計師(首席)、副總監。
1998年加入泛亞汽車技術中心設計部。1999年,擔任中國第一輛概念車——“麒麟”的內飾設計師,該項目獲得當年度通用汽車最高獎——總裁獎和上汽集團科技進步獎。2006年,完成了“別克未來-Buick Riviera”這一全球概念車的設計。2010年完成了融合中國風與先進科技的未來城市個人交通概念車“源”,與通用汽車的其他ENV概念車一起在2010上海世博會上汽-通用館展出。作為“別克未來”的主設計師之一,這款完全由中國設計師打造的概念跑車,曹敏在新車設計中巧妙地融入了“元寶”等中國符號,使這款概念車傳遞出一種超越文化與國別界限的美感。
賈偉:中國式生活美學
賈偉,銀川人,畢業于天津大學。2001年在北京創辦洛可可設計公司,兼任設計總監。曾獲北京創意設計年度青年人物金獎、多項國際頂級設計獎紅點獎、IF產品設計獎、美國IDEA大獎等獎項。
“上上生活藝術品”是賈偉以鬼斧神工的大自然造化為原型,“天外飛來,拈手偶得”般提出的概念。他認為,創意是水,滲透每一個人的生活,借器道合一的生活用品傳達中國式生活美學,這就是“上上生活”。“上上”,還是一種積極之態,代表上之上的漸進過程,上與上的相對關系,上上合一的新和諧之境。
[Page: ]
深圳
紅點設計大賽評委會主席 Ron Nabarro(朗·納巴羅):
上班第一件事 就是將電腦搬走
朗·納巴羅對深圳設計師來說不是個陌生的名字。深圳設計多次在蜚聲遐邇的紅點設計大賽上獲獎,而朗·納巴羅便是該大賽的評委會主席。也可以說,納巴羅是許多深圳設計師走向國際舞臺的伯樂。他本人也是一位非常出色的設計師。對于如何成為一位設計人才,他有話說。
在他看來,設計師是種特殊的職業。“設計師的思維是跟別人不一樣的,他不可能像一個工程師或者商人那樣思考問題。設計師每時每刻都在面臨選擇,同時創造新氣象。”他以自己為例,他在上班的第一天便將桌面上的電腦搬走,因為他不希望自己受技術的限制。“我需要更多的紙和筆,這樣能有利于我的思維發散。”
但是他看到現在許多設計師太短視,他們思索的只是如何滿足當前的市場。“我希望設計師不僅清楚自己今天、明天做什么,還要清楚自己明年、后年,甚至未來的多年要做什么。設計是一項事業,改變著人與環境。設計師給自己怎樣的社會定位,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
納巴羅認為優秀的設計師首先要具備強烈的好奇心,這種好奇心不僅僅是對于客觀世界的,還關于自己的內心,從而學會批判自己的創造,做到“沒有最好,只有更好”。而他更看重的,是設計師是否具備一顆關懷大眾的心靈,以人為本,才是成就一位優秀設計師的最根本條件。(梁婷 曾偉歡)
許禮賢: “五蘊”塑造 成功品牌
日本的著名設計師、設計理論家原研哉先生提出了“五感設計”的概念,他指出,設計不是一種技能,而是捕捉事物本質的感覺能力和洞察能力。而深圳的設計師許禮賢在巨人的基礎上,借用佛家“五蘊”,提出了“五蘊設計”理念。在他看來,“五蘊”對品牌塑造缺一不可。
許禮賢有著非常豐富的品牌設計經驗,今年,他的團隊為廣州亞運會設計的核心圖形方案成功中標。許禮賢“五蘊”指的是將物體的存在轉化為知覺的五種傳達,即“色、受、想、行、識”。“色”指品牌所營造的嗅覺、觸覺、視覺、聽覺與味覺,這囊括了原研哉的“五感設計”;“受”指品牌給受眾的感覺;“想”指品牌給受眾的印象和聯想;“行”指品牌統一的標準及規范準則;“識”指品牌全方位的信息聚合,是消費者經過“色、受、想、行”后對品牌形成一定的認知、體驗、信任和感受。
他認為,“五蘊”是一個復合的概念,“就像一個標志不可能稱其為一個品牌一樣,一個品牌必須包括名稱、質量、定位、標志、包裝、宣傳、認知、聯想、市場、營銷戰略等等,彼此之間的關系是相互滲透、相互影響的。” (梁婷 曾偉歡)
一個小點子 引爆世界
在本屆創博會上,一個大型的裝置藝術吸引了不少人的眼球:數百根蘿卜、數百顆青菜擺在貨架上,其中一些還被包裹上了金紙、銀紙。但在幾天的展示中,不少蔬菜已經開始腐敗了。這件作品名為《大市場》,其作者是深圳設計師郭顯君。創作此作品的目的是:讓人們思索什么才是自己需要的。
郭顯君是深圳第一批設計師的一員,“用一個小點子引爆一個世界”,是他的目標。雖然身為局內人,但他卻對自己所處的廬山面目有著清晰的認識:“人們喜歡將設計與創意畫等號,實際上這種認識是有偏差的。目前大多數設計師都在干著技術活兒,所做的事情不過體現在產品外觀方面,實際上是工藝師的工作,這些充其量不過是‘小創意’。”在他看來,“大創意”不僅是審美、功能的整體整合,甚至還涉及到文化背景、宗教信仰等,“是個入木三分的思想產品”。而目前這種顛覆性的創意在國內幾乎看不到。 (梁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