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60年代的大型動畫片《大鬧天宮》、《哪咤鬧海》曾創造了國產動畫片的輝煌,影響了一代人。此后的一段時間,中國動畫漸漸風光不在。長達半個世紀,中國的動漫市場被美日動漫作品強勢壟斷。諸如米奇、史諾比、凱蒂貓、圣斗士、等大批國外動漫形象,受到青少年的狂熱追捧。隨著全球化的深入,更多的國外動漫電影開始取材于中國文化,如《功夫熊貓》、《花木蘭》。美國迪斯尼公司事業發展部主任莉亞表示,“有人問我為什么美國人會拍《功夫熊貓》?我只能回答創意無國界。”
尷尬之余,也值得我們深思。為什么美國動畫設計師能夠從我們中國的文化中找到動畫素材,以西方人的思維方式闡釋中國的文化,并取得了重大的成功呢?為什么中國文化讓外國人發揚光大了呢?
我們回顧中國動漫的黃金時代,1941年萬氏兄弟完成了中國以至亞洲第一部動畫長片《鐵扇公主》。80分鐘的長度、取材自中國名著《西游記》的故事、中國山水畫風格的背景、吸收了中國戲曲藝術的造型設計都使這部動畫在世界電影史上占據了繼《白雪公主》《小人國》《木偶奇遇記》之后的第四席位置,而濃郁的中國特色又使它獨樹一幟。1958年萬氏兄弟嘗試用剪紙的手法來拍攝了動畫片《豬八戒吃西瓜》 ,隨后又用剪紙的手法拍攝了《人參娃娃》《金色海螺》等片。而1961年到1964年的《大鬧天宮》上下兩集無疑是中國動畫史和萬氏兄弟的顛峰之作,先后獲得卡羅維發利和英國倫敦國際電影節兩項大獎,在國內國際都享有很高的聲譽。我們不難看出,萬氏兄弟動畫作品的成功在于立足于傳統、注重本土化。
美日動漫的快速崛起與侵入,中國動漫隨即跌入谷底,雖有市場,技術等因素導致。可究其根本,缺乏原創性,摒棄自己的傳統民族文化,致使失去了應有的觀眾群體。而美國則不斷從中國文化中尋找動畫藝術主題,并結合當代人所缺、所想、所需的精神和文化境界,已滿足觀眾的需求。觀眾滿意則是成功! 顯然,國產動漫缺乏創新,沒有本土化已是制約中國動漫發展的軟肋!
中央電視臺動畫有限公司總裁助理兼企劃部主任李捷稱:“國產動畫要想獲得更大的成功,必須在內容上有所創新。動漫有傳承文化的功能,中國動漫創作人員應在深入研究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上,把精華運用到動漫形象設計中,并與國際市場接軌。建立在優秀傳統文化基礎上的原創動漫,大有可為。”
原創動漫如何展現本土文化
韓國sy n e rg y m e d ia 公司是著名卡通形象‘倒霉熊’的版權公司,總經理姜柔信認為:“在人物塑造時要找到一個最能表現本國文化的點,再結合一些全球流行的元素,這樣創作出來的作品就能受到全世界的歡迎。‘倒霉熊’雖然是個國際化的卡通形象,但它慢而柔的性格中有著鮮明的韓國人的影子,這是這部動畫的民族精神所在。”
國產動漫中也不乏成功的原創本土動漫作品。被譽為“中國漫神”的臺灣漫畫家敖幼祥創作繪制的《烏龍院》暢銷30年不衰。華漫兄弟互動娛樂公司品牌總監李季稱:“它的傳奇,不僅在于院里四位師徒之間的種種神奇有趣的故事,更在于中國四合院中藏滿了東方的智慧與哲學。飽含著中國儒道佛的璀璨文化積累,更融會貫通了享譽世界的中國功夫精華。可以稱的上是一部全球華語原創漫畫的經典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