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基本設計思維流程是這樣的: A. 發現問題/需求 → B.創意階段 → C.視覺表現階段 → D.評估與輸出階段 下面開始逐點分享各個流程會包括什么內容: A. 發現問題/需求: A1.發現并定義設計問題 → A1.1.發現的問題是否有價值?是否能用視覺形式來強化發展并減少甚至解決這個問題?(如果無法達到,則回到A1重新定義問題) → A2.找出產生這個問題的原因所在 → A3.確定品牌的受眾群體 B. 創意階段 : B1. 開始各個方向進行調研,包括:B1.1.收集大量數據 → B1.2.篩選有價值數據 → B1.3.收集與品牌或設計問題相關聯的視覺 → B2.強化設計問題 → B3. 確定設計目標 → B4. 確定渠道的分配 → B5. 所確定的渠道是否有效傳播? C. 視覺表現階段: C1.平面視覺原型設計 → C2.在目標受眾中進行測試 → C3.該視覺原型是否合適與受眾?→ C4.接著在小范圍市場中進行測試 → C5.這個測試是否成功? → C5.1.再次評估設計原型的可行性 (從C階段可以看出來,視覺設計出來后必須圍繞著目標群體和市場進行評估測試,而不是根據設計師或者客戶本身的愛好而決定) D. 評估與輸出階段: D1.全方位輸出投放 → D2.影響力測評 → D3.根據市場反饋進行相應調整 (LOGO并不是一次成形,需要通過大量時間與精力進行評估,市場與消費者的反饋才是決定一個LOGO是否能立足的最大因素)
LOGO的設計手法 本來寫到這已經基本結束了,但我運用上面的思維,把這篇發給身邊對這個問題感興趣的朋友進行測試,得到反饋是流程太大,最好繼續添加設計LOGO的具體方法,最好再附上我的案例,我接受“市場”反饋,下面再加入一些設計LOGO的具體方法,也就是C1.平面視覺原型設計的方法。 設計手法是圍繞品牌所需而選擇,品牌需要體現名字、品牌屬性、核心理念還是傳達品牌情感價值,是設計師選擇設計手法的指引。

a. 比喻類:比喻性標志,借A說B,以某物品的特性來象征其品牌理念—比如OPYUS,借卡通形象和造型來傳達品牌核心價值 b. A+B結合類:屬圖形創意,通過第一步所提煉的元素進行有機結合, (高級用法:將品牌元素與品牌理念相結合—小米(小米的核心理念是人性化,為你省心,所以LOGO是一個中文“心”倒過來去掉了一點,又同時和MI相結合,是非常妙的LOGO案例)

一般用法:由兩個關鍵元素相結合,一個元素與品牌名相結合,當沒有提煉出好元素時候可將品牌中英文名相結合)

c. 正負形類:屬圖形創意,將提煉的元素進行正負形創意結合(一般情況由兩個關鍵元素相結合或一個元素與品牌名相結合)

d. 故事、場景類:借用品牌故事,傳統故事,俚語等的廣泛流傳程度,傳達品牌的理念或其行業特征

e. 刻畫類:將標志視覺效果做得足夠酷炫,適合互聯網,游戲,房地產,工業等行業(當創意不夠時,可以靠視覺效果補救)


f. 不規則圖形類:難度較大,較難把控

g. 簡單圖形加濾鏡效果:晶塊狀、ai球面濾鏡,放射、波浪等

h. 純字體:屬難度較低且保守的方案(對于建立品牌的早期非常適用,讓消費者更快記住品牌名字,也適合想不到合適創意時使用) 當然,設計LOGO的具體方法肯定不止這些,上面只是稍微總結一些比較常用的手法,如果不足請大家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