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他們更具有全局視角 不可否認在對產品的全局視角上產品經理比絕大部分設計師都要好,這其實和角色有著很大的關系。產品經理的本質工作就是產品與商業,而設計師很多時候只盯著設計本身。關注點的局限性勢必會造成設計方案的局限性,只在當前的場景中去考慮設計問題,所能產生的效果也只會在當前場景中,而往往一個產品策略的調整就能從宏觀上解決很大部分用戶的體驗問題。 我一直認為產品經理和設計師在移動端產品設計上有著更為明顯的職能重合。有些好的設計師會借此“吃掉”產品經理的一部分職能,背負更大的責任和權力去幫助產品體驗的提升。而有些設計師只有安靜的、默默的呆在自己的圈子中給別人做資源。

02. 他們對業務細節、邏輯了解深刻 產品經理的角色決定了他們必須要對業務的細節了如指掌。這里的細節、邏輯不只是表面上所看到的,還包括了商業邏輯、開發邏輯。而這后兩者往往是大部分設計師所不關心的,最后的設計方案要么是無法滿足商業需求,要么就是開發投入產出不合理。某些產品經理還會用這些你所不了解的信息來推翻一個他不接受的設計方案,而對此設計師也只能默默接受。 想要在項目過程中不處于被動,“平等對話”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而這些看似與設計本身無關的業務邏輯、開發邏輯恰恰才是重點。 幫你掌握更多信息的方法:《做自己的主人!聊聊設計師如何掌握主動權》
03. 他們對數據了如指掌 數據,又是一個設計師的軟肋。很多設計師都不關心數據,只是在寫總結報告的時候才回去找一下。而對于產品經理,數據是他最重要的工作之一。 我所接觸過的優秀產品經理都有一個共性,業務細節和數據都了解得非常深。而且基本上無論是設計師、開發還是其他支持部分,一旦遇到分歧就能從這兩個方面拍死而且你還沒脾氣。 企業的核心目的就是追求商業利益最大化,提升用戶體驗也是其手段之一。絕大部分公司需要的都是設計師而不是藝術家。我們無法在一個無法量化的環境下去最大化設計師的價值。而數據同時也是我們幫助我們找到更多的機會,讓大家感受到設計“四兩撥千斤”的力量。 我最愛和人講的兩個案例:支付失敗頁面改版和后臺放款系統,兩個都是通過數據發現的問題,僅僅通過了非常小的改動就給公司每天挽回了非常大一筆錢。 至于怎樣去關注移動端產品的數據,后頭會專門找一期來寫一下,希望能給大家提供一些思路。 會數據的設計師是這么工作的:《思路最值錢!如何通過設計提升高達12%的注冊轉化率?》

04.他們善于溝通,協調能力強 很多時候項目的 PM 都是由產品經理擔任,除了他們是項目的發起方更重要的是他們的溝通、協調能力更強。 先來聊聊溝通,有很多設計師很有想法、設計的思考也很深,但一旦站到大家面前做項目陳述就一團糟。 每一個設計方案背后都有著非常多的工作和思考,肚子里有貨倒不出來。不會說的人總是吃虧,結果就是大家對設計方案未能有足夠的理解,最終的效果也大打折扣,其實這不公平但也怪不得人。 下次也可以寫一下項目陳述的技巧,但溝通更多還是要靠講,別無他法唯有多練習了。 可先參考:《過稿必備話術!如何成為能言善辯的設計師?》 至于協調能力更多還是要靠對于業務、邏輯的足夠了解以及更為全局的視角做基礎。建議大家可以爭取一些設計體驗改版的項目來練練。 以上提到的幾點,那位吐槽的同學也挺認可的,但覺得相對于他的工作角色來說好像挺難的。事實上任何一個角色想要做好都不容易,但做得好的人絕對不僅僅是因為他本專業的能力,它的橫向能力一定也不會差。我們不愿意成為資源方,我們要做業務的共建者。首先我們得成為一個真正的 T 字型人才。雖然想要做好這些很難,但藝多不壓身,讓自己變得更為強大總歸是好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