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我們看到以上T恤中的中文時,我們的大腦會立刻做出如下系列反應:
1. 這是什么?(圖形 or 文字 )
2. 文字所描述的基本內容是什么?
3. 文字所描述的具體引申內容是什么? 我們不管設計者在當初設計時寫入中文的目的是什么,但是我們不能忽視的是,所有的(請注意,我說的是所有的)中國人看到之后,心理活動都是以上我所描述的。 案例二:

2. 這個圖形(或符號)代表什么具體含義?
3. 與圖形(或符號)在一起的文字是什么?
4. 文字所描述的具體內容是什么;
5. 圖形(或符號)與文字結合之后,描述的具體內容有何種層面的理解? 同理如下:

將文字中的“三十一”替換成為中文大寫“叁拾壹”之后。由于大寫的“叁拾壹”是我們日常接觸較少的表達形式,我們依舊會將其做為圖形或符號去理解。 案例三:

第一次總結: 為什么大多數人會覺得衣服或車上印英文比印中文好看? 嚴格意義上來說,這是一個無法放在一起做比較的兩個屬性。 根據以上的幾個案例。我們會發現,其實我們是在將文字的“實際表達含義”在與圖形的“視覺形式美感”進行比較。這本來就是不嚴謹的類比方式。圖形從視覺誘目度上來說,自然會更勝一籌。外國人看待我們的中文字,大腦也是會將其第一時間進行圖形化或符號話處理。這就是為很多外國人喜歡紋中文紋身的原因,不是他們喜歡中文,而是中文字體他們是當作圖形來理解,而中文字的方塊形式,又正好與他們本國的纖細文字有著巨大的反差。 接下來,我們再往下繼續分析 案例四:


第二次總結: 造成這樣感受的,其最本質的原因就在于我們大腦的反應速度。反應速度越慢,我們會覺得圖形越好看。 那外國人如何理解自己本國的文字?到底是作為圖形去看待,還是作為具體文字去理解? 關于這一點,我們先來看看網上流傳比較廣泛的一張對比圖: 案例五:

第三次總結: 歐美地區人群,在看到英文時,其實是和我們看到中文時的心理活動一致的,他們也會第一時間去解讀單詞的直接含義。 在此,我先再插播一個蘋果的案例。 蘋果的logo雖為圖形與文字結合的形式。但是在外國人眼里,卻不會被解讀成低廉的水果,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文化上的差別,蘋果作為圣經中反復出現的圣果,在西方人眼里,不會像咱們一樣被解讀成水果。同道理的還有“DOG”這個單詞,在西方人眼里,這是生活中的朋友。但是作為國人看來,卻只是一只狗。 接下來,我們再繼續! 歐美企業中也有不少直接使用英文作為logo的企業。 案例六:








上圖是同樣字體,同樣字號的兩個字母“X”和“B”。同樣第一印象作為符號解讀,但是,X的心理感受比B要高檔。造成感受不同的最根本原因就在于我們日常的習慣認知,具體的就不展開說明了。同道理的還有,3G比3P高檔。因此,火星文雖為符號,但是在解讀的第一時間,我們就會將火星文代入低廉的殺馬特文化中去,那自然無法解讀出高檔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