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去年秋季,著名音樂軟件Spotify主管設計師聯絡的Andreas Holmstrom同我聯系上,問我是否有興趣參與他們的新版圖標集的設計,并與他們正在重新設計整個Spotify軟件的設計團隊協同合作。作為一個狂熱的樂迷,我其實是已經用了6年Spotify的重度用戶了,我必須抓住這個機會!坦率的說,我通過Spotify發現的音樂遠遠多于我通過其他媒體挖掘到的。
一個月之前,整個重新設計項目基本完成,我終于有機會將這次難得的設計體驗寫下來,分享給大家。發現階段(Dsicovery Phase) 通常,我喜歡將這種大型的圖標設計項目開始的階段稱之為“發現階段”,因為在這個環節我會找來許多不同的圖標進行觀察,發掘其中的設計方法,隱喻以及風格。同時,這些現成的案例也會確保我們設計圖標集的時候能保持正確的大小、格式以及命名方式。在設計過程中,我同來自Spotify設計團隊的Andreas、Stanley、Daniel 和 Sebastian一起合作,共同完成了新的圖標集。我們的職責是設計出一套簡約,圓潤,友好,直觀,又不顯得可愛幼稚的圖標。與此同時,這套圖標的設計風格還要兼顧到Spotify現有的品牌元素,圖標風格,以及Spotify重新設計所用的Proxima Nove字體。 動手設計的時候,我們是從專輯、藝術家、合集(用戶自己的音樂合集)、發現、播放列表、個人資料和音樂臺這些主要欄目的圖標設計開始的。

在設計過程中,一大挑戰就是要展現的很多現實中并不存在的元素。當然,諸如音樂播放控制這樣的操作是有現成的隱喻和通用的圖標樣式的,但是實際存在的音樂又該如何呈現呢?Spotify擁有巨大的音樂庫,但是并沒有一個足以代表它的圖標和外觀。 我們有個早期的想法是使用一個標志性的音樂專輯封面來當作音樂瀏覽的圖標——比如 平克?弗洛伊德 的專輯《Dark Side of the Moon》的封面。


我們還曾嘗試過其他的有關音樂的隱喻,比如用樂隊的歌單、卡帶式混音器來做播放列表的圖標,或者基于通行證的外觀來設計個人資料的圖標。雖然使用混音器來作為圖標是非常老派而獨特的設計,但是更加簡約通俗的音符的形象更接近大眾的認知和普遍認同的常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