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公司標志為什么是個蘋果?讓我們一起來回顧蘋果logo的演變歷史,我們就會明白了。
蘋果logo演變歷史
蘋果logo第一個階段
在1976年,史蒂夫.沃茲尼亞克(SteveWozniak)和史蒂夫.喬布斯(SteveJobs)設計并打造了第一臺家用計算機AppleI。當時的蘋果公司的第一商標的設計者是羅納德.韋尼(RonaldWayne)他所設計的蘋果商標并不像現在這樣的,而是無論在整個設計上圖形上還是文字上都是顯得十分的復雜,整個商標以金屬的外觀表現出來給人一種厚重的感覺,這也許是因為當時的計算機都是以厚重為主吧,結實笨重的造型才能被當時所接受吧,而在圖形的選擇上是牛頓坐在蘋果樹下讀書的一個圖案,一個蘋果從樹上掉下來,也許是想告知觀者,牛頓因為蘋果發現了萬有引力,而我們發明了蘋果電腦,而在商標圖案上還有飄帶上下纏繞,寫著AppleComputerCo。字樣,外框上則引用了英國詩人威廉.華茲華斯(WilliamWordsworth)的短詩,“牛頓,一個永遠孤獨地航行在陌生思想海洋中靈魂。”,這也表達了蘋果公司的探索精神,也成就了日后的蘋果公司。
蘋果公司最早的LOGO
蘋果logo第二個階段
此商標在造型上過于復雜,沒有過多的品牌識別度,怕影響蘋果公司的銷售,經過蘋果公司研究,1976年,喬布斯重新聘請RegisMcKenna顧問公司的羅勃.簡諾夫(RobJanoff)為蘋果設計一個新logo(標志)。
當被問:當時大部分的Logo都是單身或者只有兩個顏色,你們用七彩間紋設計蘋果Logo,有人反對嗎?
RobJanoff說道:現在看那個Logo其實并不是太具有革命性,但當時不一樣。我確實聽到了來自我們公司內部的很多反對的聲音。其中一個還是公司的上層,他說如果這個新的公司要生產這么多種顏色的產品,那估計它沒開業就倒閉了。這就是我當時面對的一種反對意見。然而,喬布斯很喜歡。我后來知道,喬布斯是一個很有洞察力的人,他喜歡這個很有個性的Logo。在那個年代,電腦是讓人感覺就是個高科技,而生產電腦的人也喜歡給電腦取個類似什么TRS-80這樣的名字,而喬布斯要讓人們覺得電腦并沒有那么高深,所以其實喬布斯把電腦的名字叫做蘋果并配上那個Logo。
蘋果logo第三個階段
在1998年,蘋果在一次更換了自己的標識,整個商標在外形上并沒有進行過多的變化,還是那個大家熟悉的被咬了一口的蘋果,只將原來那彩色的彩虹外衣換成了一個半透明的、泛著金屬光澤的銀灰色標識。讓整個商標看上去更加具有質感,而這時表示了蘋果已經脫去了華麗的外殼走向成熟的標志。
蘋果logo第四個階段
而第四個蘋果logo大家一定在熟悉不過了。在大街小巷只要您是拿這蘋果手機就能看到這個富有透明效果的蘋果商標。而這款商標也從原來的金屬感強烈的設計轉變成玻璃透明效果的蘋果。而正也是整個透明的蘋果商標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讓人們快速的從電腦的PC網絡時代一下就越進了手機網絡時代,讓我們從以前單一的移動電話生活變成了豐富多彩的智能電話時代。在這里我們不得不感謝蘋果公司為我們帶來了更加豐富的生活方式。而這也是蘋果商標正在改變這我們每個人的生活方式。
蘋果logo第五個階段
采用了更具有科技感扁平化的設計
而關于這個LOGO的外廓設計,蘋果為什么被要了一口,坊間一直流傳著各種各樣的版本。我們來分享這個搜索版本。
在西方語意里面, 蘋果不是一種單純的水果,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水果,而是一種智慧之果。圣經上就有這么一段,蛇告訴夏娃說:“如果你們吃了智慧樹上的果子就會發現善惡有別,就會跟上帝一樣,上帝就是因為這個理由而不讓你們吃這果子的。”亞當和夏娃就是吃了蘋果才變得有思想,現在引申為科技的未知領域。蘋果公司的標志是咬了一口的蘋果,表明了他們勇于向科學進軍,探索未知領域的理想。
被咬的這一口,為什么是右邊不是左邊?
這是國外網站上經常被引用的圖片(真實性有待深究);咱們姑且算是設計解析結構圖而言:但也僅僅是解釋了LOGO的構成與比例,而沒有解釋清楚為什么是在右邊。
太多的猜測也沒有用,先不談自己對過往設計案例的回想分析,但從國際大品牌而言很多的設計(非對稱設計)有著明顯的“親右”特性:
1976年至今39年間,蘋果一直使用這一LOGO,雖然表面形態上它經歷了從彩色變為高光,繼而向扁平化發展成為剪影,但是其外廓仍然保持著羅勃·簡諾夫的設計,將蘋果代表的簡潔、優美、專注、創新表達給全球用戶,陪伴蘋果一路走向世界巔峰,相互成就了經典。
我們一起探討了蘋果logo的發展歷史以后,相信你一定明顯蘋果公司的標志是一個被咬了一口的蘋果,而且還是咬了右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