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第一期“向UXD轉型”系列課程獲得了同學們的熱烈響應,在此我們把七場分享的精彩回復做了整理,以便大家進行交流學習。
作為互聯網公司的設計師,設計師如何從自己思維構成和價值實現方式中找準個人定位;汪方進提出設計師價值的三個層級:
1、設計師作為修飾者,美化頁面,讓產品好看又好用,這是最底層的基礎價值;
2、設計師作為區分者,根據不同產品打造不同調性,把它和同類產品區分開來;
3、設計師作為計劃者,在戰略層去提需求,用體驗驅動產品,讓設計賦能業務。
同時對UXD(User experience designer)和VD(Visual designer)概念、能力模型、發展路徑的進行解析,每個人可根據自身特性和價值實現方式找到自己UXD or VD的發展路徑。
當下技術和工具的升級,將設計師從部分勞力工作中解放出來。這兩年,UX的概念在國內外提得越來越多,行業對于綜合性設計人才的需求也更多了。從公司層面來說,UX也是一種對人才效能的提升。
對設計師而言,貫穿上下游、做好產品體驗,本就是其職能內在要,但每位設計師應明晰自身特點,轉型UX的同時,也應注重專業精深。同樣,團隊leader也要認清業務特性,如產品頁面中,UXD可能有更大發揮空間,但營銷視覺中,VD可能更適合。
很多年前,設計師各種工作都要做,職能很豐富,但當年的設計師和今天所說的UX并不相同。UX并不意味著只是交互+視覺+用研。
在工具化趨勢的背景下,為設計師轉型UX提供了很好的基礎。當下B2B UED團隊有關UX設計師的引導上,會有意識讓Leader根據項目的特性來安排不同設計師去執行,讓大家在這個轉型過程更容易。
設設計用研,主要通過“發現”“驗證”“論證”來幫助設計提升理性化。
為了獲得真實可靠且有用的調研結論,在調研執行之前,有以下一些思路建議:
1、從需求導向到問題導向,通過了解問題/現狀、業務目標、規劃來評估調研的必要性,進而明確調研目的。
2、調研方案要從目的推導而來,為目的服務;可以借助主線(如業務流程,用戶使用路徑)推導出調研內容。
設計師可以通過效率,效果,滿意度三個維度的數據監測來量化產品的用戶體驗:
1、清楚產品的目標是什么?
2、用戶達到產品目標的行為任務是什么?
3、用戶完成任務的效果和效率以及這個任務收獲的滿意度如何?
設計師們通過表單類頁面、一達通項目兩個案例詳細闡述了如何對產品進行量化、驗證、監測,并進行持續的優化的過程。
世界觀決定方法論,方法論體現世界觀,這一觀點映射到設計師的工作日常,則是業務觀、專業觀、崗位觀,也就是“設計師的三觀”。設計三觀決定了設計師的work-flow、think-flow,設計師的work-flow、think-flow體現其設計三觀。
其中設計師的Think-flow——五導家設計方法,即通過深度解構和全鏈路串聯的方式,總結UED在工作中思考路徑的規律,將模糊、零散的信息及思考環節進行串聯和體系化。這是一種設計崗位的思考過程方法論,包含了以目標用戶為源頭的五步驟思考路徑(Think-flow),以及相關方法和原則。
同時以UED身份賦能業務的過程中,李龍也總結出與業務伙伴合作關系的三個心得:
1、有邏輯的設計創新。為了降低合作伙伴的不安全感,更充分地信任我們的方案,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一個有邏輯的創新,當我們在構思方案時,一定是以目標為導向,用有序和體系化的設計進行推演;
2、立體化服務賦能。UED的同學各有千秋,在賦能業務過程中,多維度、多角度發揮UED解決問題的能力,提升UED給組織帶來的價值;
3、細節是天使。設計除了對接上下游工作,對設計本身投入和關注的時間也很必要,最終這些細節的積累,會給我們帶來更好的設計作品。
從需求分析到設計目標,再從目標到設計方案是設計WorkFlow中最關鍵的執行過程。
需求分析是在進行設計執行中的基礎能力,從解決問題出發,代入到目標用戶的整個行為鏈路上,進行詳細的拆解分析,明確這個需求解決的是用戶在整個行為鏈路上哪個環節的問題?從而確定項目目標,制定商業指標和用戶體驗目標,同時還需要注意項目風險的評估,是否在可用性、易用性、愉悅度上有負面的影響。
明確設計目標后,需要基于設計目標,進行方案設計,而在做設計的過程中,其實有一個所謂的“黑盒”,很多設計師往往是流程很完備,但最終的設計方案確和之前的分析缺乏對應。
給大家提供一種設計方法—“自問自答”,就是在產出方案的過程中,不斷的反問自己,為什么要這樣設計?這個設計形式的優缺點如何?還可以怎么做?
在自答的過程中,要嘗試著從一下方面去回答:是否對應了設計目標,這樣設計的認知如何,是否最簡。 此外,還要考慮到業務的背景和技術的體驗。
設計過程中,從流程,到頁面框架,再到各種組件元件,一層層的不斷來思考和回答,最終一定會產出一個相對合理,并且有說服力的設計方案出來。
所謂自主提案,可拆解成“自主”與“提案”來看:“自主”涉及UED是否足夠精專,是否能爭取到資源,是否能堅持住,這是UED對項目的控制能力。“提案”則取決于提案的項目是否有洞見,是否評估了風險,是否有潛在價值,這是UED的創新程度。項目的創新性和對項目的控制能力都具備了,自主提案便成立。
在已有的購物形式基礎上,能否有不同的貨架組織形式來淘寶?UED能否引導用戶產生不一樣的購?如基于地域維度的地圖購,基于時間和節日的節氣購,以及基于物像色彩的色彩購。
云古以自己做淘寶色彩購的案例進行了分享,從項目發起到最終推動落地的過程中,我們可看到一名飽含激情的設計師,如何基于自身專業、個人素養與職業經驗,伴隨著強烈的Believe的精神與驅動力,主動提出了一個想法與方案后,并為之不斷努力與堅持,克服各種困難與障礙,最終拿到結果。色彩購的成功案例,也讓我們對“從UED角度進行自主提案”有了鮮活的認識。
當我們談到體驗設計的時候,總是首先給他一個定義,希望通過定義去把握他,理解他。然而,沒有一種學科,一種專業,是被定義出來的。學科和專業,都是在變化的環境中發展出來的,這種發展是持續的,是動態的。
“所有的定義,只是一個時間點上的暫時性詮釋。從來不可能精準,從來不可能深刻。”靜態的理解往往只會讓我們變得狹隘,讓我們“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所以相對于去給UXD套一個靜態的,粗鄙的定義,我更傾向于給從一個動態的視角,從歷史的發展去真正理解和把握我們的專業。
我所理解的UXD,其本質上就是始終站在人的角度,從人的需求出發,從人文主義的精神出發,對現有技術和資源進行重新的整合和安排,提供在各種場景下,用戶體驗最佳的解決方案。
UXD的核心能力,在于對人時刻保持洞察,對新技術時刻保持理解,對新的環境保持敏感,并且有重組和Redesign的能力。他是一種思維模式,而不是一種特定的技能。在這個意義上,不管你在技的層面上,是交互設計,還是視覺設計,還是語言設計,你都需要同時是一位體驗設計師。
在產品的價值模型中,可以分為三個層次:
1、具備功能價值,這決定用戶的范圍,但如果只是同類功能產品的其中之一,那很可能只是目標用戶的備胎。
2、擁有體驗價值,這影響用戶的黏度,有了良好的體驗,就有機會在同類產品中脫穎而出,成為用戶的首選。
3、賦予價值創新,這直接擴大了競爭市場,提供不可替代的新價值,贏得了搶占市場的先機,成為用戶的唯一。
創新正是通過不斷反思人.事.場.物的現狀和趨勢,運用新的排列組合方式,創造出可行的、更優的、嶄新的解決方案。在創新設計的過程中,我們以為用戶創造幸福感的服務體驗為目標,把各場景的痛點轉化為爽點,這個從“SM-I-LE”的創新之路,稱之為SMILE Design。
UXD時代下的 “視覺設計師” 不能只關注視覺技巧手法,需要從傳統的流程方式走向獨立扛起產品設計大旗,同時更進一步發揮所長做到引領創新。結合案例從以下幾個方向帶給大家一些思考:
1、設計思維重組:可以從 “思、辨、動” 三個維度去提煉設計方法,提升獨立承擔設計任務的能力。
2、運作模式創新:做到角色轉換,讓設計與技術站在同一角度去思考問題,獲得雙贏結果。
3、用新技術驅動設計革新:在業務特點和新技術之間找到鏈接的橋梁,提出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