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要學會的將是:
1、熟練掌握AI中的3D工具的技巧
2、簡單的立體感插畫繪制技巧
你需要的不是繪畫的技巧,而是上帝造物的能力。
靈感來源本教程靈感來源自pinterest上的作品,為了學習中有更好的系統性,在原有作品上略有改動。
基礎地面 STEP 01打開AI,新建一個700*700px的文檔。在新文檔中先繪制出兩個375*290的矩形,一個填充為深色,一個填充為亮色。應用了3D效果后再填充適合的顏色也可。這里所繪制的兩個矩形分別稱為土地的基底。
先選用亮色那一個矩形作為地表,進入【效果>3D>凸出與斜角】,在參數面板中我們可以通過調整實際的參數大小來應用3D場景中的角度旋轉等情況,也可以直接利用軟件預設值,比如在此我們在“位置”這個選項下拉框里選擇“等角-上方”,就不再需要調整旋轉的角度。接著將透視設置為20°,凸出厚度修改為10。通過勾選“預覽”,對最終效果進一步確認,從而再對參數作進一步調整。
如果透視角度為零,整個立方體就會顯得不自然,這一點相信學過素描繪畫將不會忽視。
這時,已經轉為3D造型的矩形變為了立方體,而這個略薄的立方體將作為我們的基底表皮。為了對它進一步調色,這時需要選中它以后進入【對象>擴展外觀】,使它成為路徑。然后利用組合快捷鍵【Ctrl+Shift+G】(取消編組),連續按三次,將這個立方體分解為不同的塊面。
立方體的三個面分別填充為三個色彩。色值參考如下。
接下將深色的矩形也轉為3D效果,所用方法與前一個矩形類似,只是在突出厚度上保持為50。
將這個對象放置于前一個淺色的立方體下方,這時的空間概念要非常清晰。擴展對象后再對其解散編組,成為獨立的面,分別對每一個面進行填色處理。
3D插畫中的高山流水想要逼真,必然要凸顯出一種空間感。AI軟件里的3D效果對于規則的幾何形有凸出的作用,它能增加物體的厚度,比如像我們上一節所運用過的矩形變為立方體,而對于不規則的造型則很難勝任,還需要我們自己來繪制。
STEP 07讓我們先來繪出山的造型。大家都知道山體大致是一個圓錐體,因此在繪制山的形體時就要隨時將這個圓錐的造型放在心中,透視空間方向也要心中有數,這也是我們最開始就繪制好基底地面的原因。再利用鋼筆工具繪制山體,大致符合這一圓錐體造型即可,大自然造型總是千奇百態的。在這里我們為其填充桃紅色。
為了豐富山體效果,讓我們為山體增加一些高光,這會在原來的基礎上大大提升立體感。高光是比山體本身更為明亮的色彩。
一座山峰并不能表現出山體的豐富,因此我們需要再繼續繪制不同形態的山峰一起組成類似群山的樣式。
由于山峰中需要有河流的經過,因此再繪制一系列群山,在意境上會更加長遠。這里完全憑著自由創作,大家應該學會這類最簡單的山脈的畫法,在扁平化的插畫中最常見,也最容易駕馭。
有了山脈以后,河流的繪制更為簡單,運用鋼筆工具畫出兩條封閉的曲線,然后填充為水藍色。
在河流靠近地基邊緣的部分繪出一個“分流”的形狀,再根據分流后的水流繪出下注的形態。運用鋼筆繪制嚴格說并沒有什么必須遵循的原則,只需要符合自然觀感即可。
將下注的水流填充另一種不同的藍色,選中其中一股較大的水流,進入“透明度”面板,為其添加蒙版,點擊蒙版待被框選中后,則在這股水流的位置繪制出一個類似的四邊形,將其運用黑白漸變填充,就能讓這個圖形變為一種自上而下漸隱的透明視覺效果。這時,記得一定要重新點選回蒙版左邊的對象,否則你還將繼續停留在蒙版的編輯中。
按照上一步同樣的方式處理另一股水流,然后在水流的末端,運用鋼筆工具或者鉛筆工具,畫出白色的浪花造型,使得傾瀉而下的水流飛濺出水花。為了看清白色水花,讓我們在所有對象的下方添加一個純色矩形作為背景。
山水的部分就此繪制完畢。
森林表現 STEP 14增加樹木的點綴,才會表現森林的特色。這里我們先來看看樹木的畫法,我們選用了松樹林木的外形,它呈現圓錐體形態。先繪制出一個三角,再慢慢通過細節的增加刪減變為一整顆樹的造型。圖示中已經表達出了繪制的過程。繪制好一顆樹,就可以調節大小并復制出更多的樹木,點綴于其上。注意大小的對比安排要突出,才能擴大人眼對于這片樹林的空間感。比如比較大的樹木最好不要太多,要能和小的樹木交錯排列。
為河流中心增加一艘小船,你可以任意安排小船的形態,比如我們在此畫一只鳥立于船只的造型。而船體的形狀也要符合透視的法則,與整個畫面協調起來。
最后增加一些細節,例如天空飛翔的鳥兒,以及河流的白色水紋。最終效果如下:
這一期正餐后聊聊關于搜集素材的話題。我想我們都經歷過泡在素材汪洋,好看的素材比比皆是,但是依然無法下手的情況,往往這個過程到最后,盡管我什么都沒做出,依然感覺身心疲憊。這種在注意力和能量的潛在消耗,對于設計師來說尤其需要警惕。因為很有可能不小心就踏入了“美的魔咒”
之所以要把美描述成魔咒,當然不是指美本身,而是我們對于美的執著。換言之,這種執著表現在其中一方面,就是我們在設計時總是希望“以最好看的樣子”做出一件作品,這種對完美的苛求,往往反過來像一個心魔一樣對我們的想象流產生了阻礙。比如,你會不愿舍棄所有好看的元素,以至于把所有好看的素材都運用過來,希望能撞擊出最好的效果。
這是一種野心,凡是野心也許會讓你扶搖直上,也能提供給你一個退后一步海闊天空的反思機會。我想我越來越傾向于后者。如果實在做不出最好看的作品,那就不要去刻意追求。如果美不是自然流淌出來的,大概也只能在你的職業生涯中曇花一現。
所以,對于素材的搜集,不要有選美心態,而要有找婚姻對象的心態。也許這個人美中不足,但能與你形成契合。對于美麗素材的大量囤積,與其說是一種預備工作,不如說是貪欲的表現。其實每一次項目中,真正能得心應手的素材寥寥,有心發現的話,你可能在你在你家舊屋斑駁的墻面都能找到紋理素材。所以,我認為運用自己的大腦去建立自己的素材庫才是正選,如果一個素材庫你半個月都沒有用到,我想基本上它今后能發揮的作用也不會太大,前期耗掉的精力卻是可以計算的。
作為設計師被偷走的那幾年——找素材算不算?